首頁 >養(yǎng)殖知識> 鵪鶉減蛋綜合征的原因、影響與防治措施

鵪鶉減蛋綜合征的原因、影響與防治措施

時間:2024-04-17 10:43:00 來源:說植物網

  鵪鶉減蛋綜合征是一種嚴重影響鵪鶉產蛋量和蛋品質的常見疾病。該疾病會導致鵪鶉產蛋率下降,蛋的大小、形狀和顏色發(fā)生變化,甚至可能出現畸形蛋。為了有效控制鵪鶉減蛋綜合征的發(fā)生,我們需要深入了解其發(fā)病原因、影響以及相應的防治措施。

攝圖網_322748329_常見菜類喂養(yǎng)(企業(yè)商用).jpg

  病因

  EDS-76病原體是一種無囊膜的雙股DNA病毒,對酒精不敏感,耐受pH值范圍廣。本病既可水平傳播,也可垂直傳播。初感的鶉,可通過種蛋和種公鵪的精液傳遞。水平傳播慢且不連續(xù)。

  臨康癥狀

  潛伏期為1周。成年鶉突然出現產蛋量下降20%~30%,并出現50%的薄殼蛋、軟殼蛋或僅有石灰樣包囊的無殼蛋。蛋殼表面粗糙,顏色變淺,蛋白呈水樣或混濁,蛋黃顏色變淡,有時蛋白中混有血液、異物等。蛋的破損率高是本病的特征性癥狀?;己笃隗w況消瘦、貧血、腹瀉。產蛋率下降可持續(xù)4~10周。

  剖檢變化

  病鶉出現卡他性腸炎,卵巢萎縮變小或有出血,子宮及輸卵管腺體組織水腫,單核細胞浸潤,黏膜上皮細胞變性、壞死,酸性物質異常分泌,黏膜上皮細胞內出現核內包涵體。

  診斷

  在產蛋期,多種因素可以造成密集飼養(yǎng)鶉群的產蛋下降,所以,在診斷上應注意綜合分析和判斷。

  (1)根據鵪群的病史、產蛋量減少和蛋殼的異常變化,可做出初步診斷。

  (2)確診必須做病毒的分離和鑒定。將病鵪最初生產的無殼蛋或軟殼蛋,或可疑病鵪的子宮和輸卵管黏膜用青霉素或鏈霉素處理后,接種于13~14日齡鶉胚的尿囊腔內,經72~96小時胚死亡,將鶉胚的尿囊液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試驗對病毒進行鑒定。

  治療

  目前對本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,只能從加強飼養(yǎng)管理、消毒、免疫、淘汰病等多方面進行防治,發(fā)病時可投用抗菌藥物以防混合感染。

  預防

  (1)預防接種是本病主要的防治措施。目前,國內外已研制成功并使用了令人滿意的疫苗。哈爾濱獸醫(yī)研究所研制的EDS-76“AV-127”株滅活苗、英國生產的B毒株油劑甲醛疫苗、南斯拉夫生產的127株B丙酸內酯純化疫苗、德國生產的Wobi-Jac-76純化疫苗、日本生產的Jap-1毒株滅活苗等已在防疫中發(fā)揮了作用。

  (2)種鶉場發(fā)生本病后,對病鶉群和同場的其他雛鶉,都應進行疫苗注射。對陽性種鶉應及時淘汰,以防垂直傳染。

  (3)EDS-76凈化地區(qū)和鶉場,盡量不要到外地引種,若引種必須從無病鶉場引進,且須先經嚴格檢疫,引人后還要有一定時間的隔離觀察。

相關文章

養(yǎng)花知識
植物大全